耿直"铁汉"官途坎坷归隐教书 为家乡筑"滴油不漏"城防

时间:2023-08-30 10:48:11来源:凤凰网

■神明川村柏崖


(资料图)

■秦安迎恩堡

□李缠兵 李雁彬

安维峻(1854—1925年),字小陆,号晓峰,晚号槃阿道人,甘肃秦安县西川镇神明川人,清代著名谏官。光绪六年中进士,选翰林院庶吉士,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。安维峻性情耿直,不阿权贵,中日甲午之战前夕,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,连续上疏,最著名的是《请诛李鸿章疏》。安维峻因此上疏声震京都,却因言获罪,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效力。光绪二十五年(公元1899年)冬,46岁的安维峻结束了5年的流放生涯,遇赦召还。次年3月,他回到了秦安。作为清廷忠臣的安维峻无法实现他的政治抱负,失望归来后,隐居老家柏崖,自号槃阿道人,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。

退隐柏崖

早在流放张家口期间,安维峻就特意写信嘱咐兄弟子侄,在村里背山面水的二级台阶上,为他建一处山庄,并嘱咐在庄前广植柏树。安维峻因何对柏树情有独钟?因为旧时御史府中多植柏树,而朝廷禁省,统称台阁,所以御史府别称柏台。安维峻“志在立言”,热爱“言官”这个职业,他在《复夏涤庵同年书》中写道:“私念处此浊世,无可行吾之志,惟有建言一途尚可自靖献耳,是以应考试御史。”安维峻最终如愿以偿,在台谏任职的短短14个月内,向光绪皇帝上疏64道,敢于直言,有“殿上苍鹰之目”的美誉。虽遭谪戍,但他爱国之心并未泯灭。这片满植柏树的弹丸之地,寄托着“陇上铁汉”安维峻一生的忧国情怀与梦想。“槃阿”为柏树的雅称,出自《诗经·卫风·考槃》:“考槃在阿,硕人之薖。独寐寤歌,永矢弗过。”柏树的坚贞高洁,象征着安维峻对国家民族誓死不渝的忠诚和疾恶如仇、耿直无畏的性格。

故乡温热的黄土和满坡的苍苍翠柏,使安维峻饱经风霜忧患的心灵得到慰藉,于是他托物言志,奋笔作《咏柏》诗一首:

柏崖多柏郁苍苍,宜我翠柏名山房。

老干不须饶雨露,小株亦自耐风霜。

托根到地一何稳,傲骨撑天久弥香。

叶可巢莺荫清昼,枝如栖凤鸣朝阳。

尽容高士胸襟豁,要见先人手泽长。

陶令归来种五柳,何如逸叟此书堂。

归里之后他索性以柏崖自号,并将其居所取名为柏崖山庄。安维峻生平好友王新桢在写于癸亥十一月的《致安晓峰》中言:“藉悉家住西山麓,有柏近百株,号‘柏崖’,题曰‘槃阿’示永矢弗过之意,故亦号‘槃阿道人’。于乎!何其高也!”任承允在《安公晓峰墓志铭》中说:“公晚年营别墅于郊外,背山面水,挈眷为遯,栖耕钓之所,遂以‘柏崖’自号。”另外,年过七旬的神明川村人乔德祥先生回忆说,以前柏崖山庄脚下有一牌坊,上有“柏崖主人题”字样。民国时,“柏崖耸翠”为秦安八景之一,时任秦安县县长叶逸凡曾作诗吟咏柏崖胜景:

峭壁嵌村落,离离古柏香。

抱峰秋合掌,遮径日流肪。

溜雨枝逾茂,凝霜节已彰。

郁葱山石上,风骨最昂藏。(之一)

一径辟藤萝,森森入望多。

苍苔缘磴道,翠盖障山阿。

树色笼深黛,山容舒画蛾。

采薇人不见,对酒意如何?(之二)

可惜胜景不常在,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,近百株柏树被砍伐,山庄亦被拆除。

晚年忧劳

生活仍然在继续,归隐故里的安维峻无法完全不问世事。1900年庚子之变,听到京师被八国联军占据,西太后慈禧逃至西安后,他忧心如焚,数日废寝忘食,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深为担忧。1903年,年仅34岁的爱妻雷金娥也因病辞世,生活愈加困顿。雷金娥是安维峻的第二任夫人,伏羌(今甘谷)人,秉性善良贤淑、聪慧明理,深得安维峻爱恋。在他流放军台期间,同甘苦共患难,勤俭持家,夫妻之间感情深厚。安维峻痛失爱妻,伤感不已,思念深切,为之作挽诗百首,名为《沆瀣集》,后收入《望云山房诗集》三卷。

安维峻家中人口众多,为了弥补拮据的生活,他于1904年应邀请前去陇西南安书院做主讲。次年,即清光绪三十一年(公元1905年),历经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,年已53岁的安维峻回到家乡神明川村,后在本村关帝庙开办私塾,课读子侄,并招收附近村庄的好学之子入学读书,为家乡培育出一批读书种子。安维峻还将他开办的私塾起名为“逸圃”,神明川村至今保存着这块他亲笔题写的匾额。

筑堡御患

安维峻热心家乡公益事业,在西川镇神明川村中,遗存着一座县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堡,名为“迎恩堡”,为安维峻组织村民修建。清乾隆四十九年(公元1784年)通渭石峰堡之变以来的百余年中,秦安这块地域战乱频仍、匪盗横行,村内旧堡已经破败不堪,无法承担防御兵燹匪患的功能。为保护家乡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安维峻决定利用他的威望,组织乡民重修堡寨,光绪三十三年(公元1907年)动工。神明川村旧堡位于白鹤山上,始修年代已不可考,占地约5亩,当时全村人口迅速增加,旧堡面积已显狭小;最为致命的是堡内没有水源,难以应对旷日持久的坚守。在此次维修中,对旧堡进行增高加厚,同时沿着山势向下扩增堡子,一直筑到山脚,将关帝庙也纳入其中,并在新堡门前打井一口,深14米,因临近关帝庙,取名“爷庙井”。修筑期间,安维峻亲临监工,据说验收的标准是把清油倒入筑窝内,以不渗油为标准,可见其质量之高。重修后的堡子坚固完整,旧堡(上堡)和新堡(下堡)结合为一,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。堡墙高6.6米,宽2米,堡墙通达,可自由行走。共建有三道门,即入下堡洞有一道,进入上堡又有一道,上堡退口处还有一道门。墙角筑有6个炮台(上堡5个,下堡1个),堡墙周围分布着均匀的炮眼。内外女墙分别高2米,外女墙上凿有瞭望孔和射击眼。内外女墙中间有通道,可供村民在道中巡逻,递送东西,换防行走。堡内建有供全村人居住的房子。堡的退口处名为“板头儿”,临悬崖(高10余丈)与后山相连。如若堡被攻破,可在此处架一木板,供人从堡墙退下时撤离,人尽板取,敌人难以通过。堡成之日,安维峻接到朝廷文书,充任礼部礼学馆顾问、学部学会咨议官,虽未赴任,但他有感于“皇恩浩荡”,遂取堡名为“迎恩堡”。

刚刚建起的迎恩堡随后就经受了严酷的考验,民国三年6月4日,河南白朗起义军自甘谷县进入千户镇,于夜色阑珊之际行至神明川村。闻知此事的安维峻已带领全体村民设防堡内,枕戈待旦。凌晨5时许,白朗军攻堡,安维峻亲自指挥督战,由于堡寨坚固、武器精良,白朗军只好撤退,进而攻破县城。民国九年海原大地震中,迎恩堡有所塌损后,安维峻又组织村民进行补修和加固。安维峻去世后,迎恩堡于民国十七年12月22日,被河州马仲英攻破。

(天水日报)

关键词:

相关资讯
热门频道